随着环保政策趋严,传统鳜鱼养殖 “尾水直排、污染环境” 的问题日益凸显 —— 行业数据显示,未处理的养殖尾水 COD(化学需氧量)浓度可达 150mg/L 以上,远超地表水 Ⅴ 类标准(40mg/L),30% 以上养殖户因尾水不达标面临限养、禁养风险。针对这一行业困境,陆渔科技在 “鳜鱼启航计划” 中,联合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以下简称 “农科院环发所”)专家团队,研发 “生态化尾水治理 + 循环利用” 技术体系,江苏宜兴示范基地数据显示,该体系可使尾水净化率达 92% 以上红启网,处理后水质优于地表水 Ⅲ 类标准,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升至 85% ,成功获得当地环保部门 “绿色养殖示范单位” 认证。
育苗培养基地
此次合作的核心专家团队,由农科院环发所从事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研究 20 年的李研究员领衔。其团队长期聚焦水产养殖尾水治理技术研发,曾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水产养殖尾水生态净化技术集成与示范” 项目,研发的 “多级生态滤池” 技术已在全国 10 余个水产主产区推广应用,累计处理养殖尾水超 50 万立方米。陆渔与该团队的合作,正是瞄准 “技术落地最后一公里”,将实验室成熟技术转化为养殖户可操作、低成本的解决方案。
展开剩余71%针对鳜鱼养殖尾水 “高蛋白、高悬浮物” 的特点,李研究员团队为陆渔定制 “三级生态滤池 + 微生物强化” 处理系统:一级滤池通过格栅、沉淀池去除残饵、鱼粪等悬浮物(去除率达 85%);二级滤池种植水生植物(如芦苇、水芹)吸收氮、磷营养盐;三级滤池投放复合微生物菌剂(由团队自主研发的芽孢杆菌、光合细菌复配而成)红启网,降解水体中有机物。江苏宜兴示范基地监测数据显示,经该系统处理后,尾水 COD 浓度降至 35mg/L 以下,氨氮含量≤0.5mg/L,完全符合《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GB 11607—2009)一级标准,且处理成本仅为传统生化处理工艺的 60%。
“不仅要处理达标,更要实现循环利用。” 李研究员介绍,团队还为系统设计 “尾水回用模块”—— 净化后的尾水经紫外线消毒后,重新输送至养殖池,配合陆渔原有循环水系统,使水资源循环利用率从传统的 30% 提升至 85%。宜兴养殖户周老板算了一笔账:“以前一口塘每天要补 200 吨新水,现在循环利用后,每天只补 30 吨,一年省下水费和抽水电费近 2 万元,还不用怕环保检查。”
建设中的养殖基地
为确保技术稳定落地,专家团队建立 “全程跟踪指导” 机制:项目初期,团队现场勘测基地地形,优化滤池布局与尺寸(如根据养殖规模设计滤池与养殖池 1:3 的面积比);建设阶段,专家驻场监督施工,确保滤料铺设、微生物投放符合技术标准;运营期,每月远程监测尾水数据,每季度现场调整微生物菌种配比(如夏季高温时增加光合细菌投放量)。截至 2025 年 7 月,该尾水治理系统已在启航计划 6 个示范基地应用,全部通过当地环保部门年度审核,其中 3 个基地获得 “省级绿色养殖基地” 称号。
在政策适配性方面,专家团队还为养殖户提供 “环保政策解读 + 补贴申报指导” 服务。李研究员团队整理了全国 28 个鳜鱼主产区的绿色养殖补贴政策,帮助陆渔制定《绿色养殖补贴申报指南》,指导养殖户申请 “尾水治理设备补贴”“生态养殖奖励” 等。宜兴周老板的基地就通过专家指导,获得当地政府 20 万元尾水治理设备补贴,缩短了投资回报周期。“以前不知道有这些政策,专家不仅帮我们搞技术,还教我们拿补贴,太实用了。” 周老板说。
从行业意义来看,陆渔与农科院环发所的合作,为水产养殖 “环保合规 + 效益提升” 提供了可复制模式。传统养殖中,环保投入往往被视为 “成本负担”,而该技术体系通过尾水循环利用降低水资源成本,通过政策补贴减轻前期投入压力,实现 “环保与效益双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室专家评价:“陆渔的实践证明,在专家技术支撑下,绿色养殖不是‘选择题’,而是‘增收题’,这将推动更多养殖户主动转型生态养殖模式。”
养殖户出鱼现场
未来,陆渔计划在 “鳜鱼启航计划” 中红启网,联合农科院环发所专家研发“种养结合” 尾水利用技术 (如将净化尾水用于水稻、水生蔬菜种植),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率。同时新增8 个绿色示范基地,覆盖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主要鳜鱼产区,通过 “专家培训 + 基地观摩” 模式,推广尾水治理技术,助力行业实现 “零污染、高循环、可持续” 的发展目标,为水产养殖绿色转型贡献 “陆渔方案”。
发布于:湖北省配查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