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洋洲地处亚洲与欧美之间,链接太平洋和印度洋两大战略要地,是全球地缘格局中大国博弈的前沿地带。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南线的重要延伸区域,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进一步加强我国与大洋洲区域国家人民的交流与文明互鉴。昨日,世界文学与中国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研讨会暨《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大洋洲文学研究》成果发布会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举办,来自全国多所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世界文学与中国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展开深入研讨。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大洋洲文学研究》是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彭青龙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大洋洲文学研究”的优秀成果,获评202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丛书包括理论综合卷、澳大利亚卷、新西兰卷、太平洋岛国与地区卷共四卷,每卷均由上下册构成,在世界文学与区域国别研究的双重视域下兴启网,基于多元文化、文明多样性的理论架构,首次全面梳理研究了大洋洲文学发展的历史经纬,揭示了大洋洲多元文化格局及其混杂性本质特征,从理论建构、研究范式等多维度为新时代构建中国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重要参考。
区域国别研究以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抓手,世界文学则是深刻理解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历史经验、民族性格与价值观的窗口。作为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国别视野下的大洋洲文学研究,要突破以往以历史分期、文学流派、作品体裁、作家个人等为核心的碎片化文学研究范式,打造新时代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性研究。
《多元文化视野下的大洋洲文学研究》成果发布 摄影:陶磊
世界文学与区域国别学之间,有着天然的内在关联。区域国别研究是一国由地区走向全球、深入观察世情、构建本国战略的“大国之学”,需要深度破解世界各国的“文化密码”和“历史基因”。世界文学所关注的流动性、跨界性和全球化体系对开展区域国别研究、深入把握社会与文化的整体结构,以及理解地区文明形态都有着启发借鉴的意义。由此,世界文学研究成为中国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一条重要路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陈众议指出丛书为区域国别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路径提供了一个具体且有效的个案,并进而探讨拉美文学与世界主义和新世界主义的关系,强调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观照世界文学。
世界文学与中国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圆桌研讨会 摄影:陶磊
中国特色区域国别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旨在立足中国实践,回应国家战略需求,以自主学术话语和方法体系为依托,形成兼具理论原创性与实践指导性的研究成果。通过跨学科协同与多语种资源整合,既注重对全球重大议题的系统研究,又强调将中国经验融入区域国别知识生产,推动学术研究、政策建言与国际传播相互贯通,努力构建面向世界、植根中国的区域国别研究新格局。上海交通大学教授刘建军提出区域国别研究的核心是思维方式、民族性格乃至独特的境遇,关键点在于以问题为导向,打破学科栅栏,并强调丛书的出版,在方兴未艾的区域国别研究领域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湖南师范大学教授曾艳钰认为,中国学者构建自主的“文学—区域研究”体系,应强化中国问题意识,形成与大洋洲文学直接对话的比较文学范式兴启网,并在服务国家战略中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配查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